开栏的话
恰似破土而出的幼苗,又如振翅欲飞的雏鹰,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,民族的未来。与以往相比,今天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更加优越,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健康问题。例如,“小眼镜”“小胖墩”现象让人忧心,“小豆芽”“小焦虑”问题亟待破解。
(相关资料图)
如何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、成长得更加健康?本版今起开设“呵护幼苗成长”栏目,聚焦少年儿童成长中的“小烦恼”,理思路、提建议,力争帮助破解孩子成长中的难题,敬请关注。
“医生,我的孩子一直比幼儿园同龄的小朋友矮,怎样才能让他长高点?”“我家孩子是‘矮小症’吗?能不能打生长激素?”“医生,我想长到1米75,该怎么办?”……随着暑期来临,各大医院的生长发育门诊、儿科矮小门诊迎来了不少被身高问题困扰的家长和孩子。
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矮小门诊,副主任医师杨雪发现,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普遍比较在意,孩子对自己的身高也普遍抱有较高的期待,不知从何时起,“身高焦虑”在部分家长和孩子中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。
关注“遗传靶身高”,充分挖掘生长潜能
“孩子爸爸身高是多少?妈妈呢?孩子平时吃饭情况怎么样?”不久前,北京朝阳医院举办的一次儿童身高义诊活动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。记者发现,现场就诊的孩子年龄跨度较大,基本涵盖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各个阶段。
“家长希望孩子长得高有一定的现实原因。”杨雪说,从外形上说,公众普遍认为身材高挑属于一种优势,孩子的身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未来生活、交友等多个方面。同时,有些职业例如运动员对身高有着特殊的要求,“有的孩子在某项运动上可能已经训练了好几年,担心身高不足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障碍,所以也来咨询看能不能长高一点。”
孩子的身高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?
“身高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,约占70%左右,还有30%为环境因素,包括内环境因素和外环境因素。内环境包括相关激素水平和机体的健康状况(有无疾病),外环境包括营养、运动、睡眠、社会因素等。”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任锦霞介绍,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父母的身高粗略推测孩子身高的遗传潜能,叫“遗传靶身高”,“不过,这种计算方法适合于正常生长发育的儿童,并不适合存在病理状况的儿童。”
遗传靶身高计算公式:
男孩=(父亲身高+母亲身高+13厘米)/2(±5厘米)
女孩=(父亲身高+母亲身高-13厘米)/2(±5厘米)
“排除病理的情况,如果父母双方身高都不高,却希望孩子远远地超过父母的遗传靶身高,最终实现父母期待的概率是比较小的。但是如果通过科学的医学措施干预,充分挖掘孩子后天这30%的潜力,让孩子长高一点,稍稍超过父母的遗传靶身高还是有可能的。”杨雪提醒,营养、睡眠、运动等后天因素对身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家长们应该重视这些后天因素,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长高。
杨雪介绍,在饮食上,家长要把握膳食平衡原则,注意食物多样,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营养物质,既要避免营养不良也预防营养过剩。在睡眠上,要让孩子尽早睡觉、保证充足的睡眠,因为生长激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,睡眠不足时自身产生的生长激素会减少继而影响孩子的长高。同时要保证规律的运动,尤其提倡户外运动,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。年纪小的孩子可以在家长带领下到户外活动,通常跑、跳等项目就可以帮助其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,年纪较大的孩子需要进行中高强度的运动项目,例如打篮球、跳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。此外,良好的心理状况对身高增长也有一定的影响,家长应帮助孩子合理安排生活学习,劳逸结合,缓解压力。
抓住长高“黄金期”,每个阶段都要注意
俗话说“春生夏长”,春夏季是孩子长个的“黄金期”吗?
“这话不错,一年四季孩子都会长个,但一般春夏会长得多一些。”杨雪介绍,春夏时期晴朗天气较多,阳光充足,孩子们接受日照时间增加,可以帮助人体转化生成维生素D,从而促进钙的吸收,有益于孩子长高。同时,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加,跑跳等伸拉运动能对孩子的骨骼进行良性刺激,帮助骨骼加快生长;夏季随着气温逐渐增高,人体新陈代谢旺盛,生长激素分泌增多,也会刺激软骨生长从而增高。
值得注意的是,儿童的身高并不是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匀速生长,而是有规律的。杨雪介绍,儿童生长可划分为胎儿期、婴儿期、儿童期和青春期4个关键时期。其中,婴儿期是每个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,第一年婴儿身高可增长25厘米,3岁之后生长速度稳定保持在每年增长5—7厘米;进入青春期后,在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共同作用下,孩子出现“蹿高”现象,每年可增高7—10厘米,青春后期(女孩月经初潮、男孩首次遗精),性激素使骨骺逐渐闭合,生长速度减慢直至不再生长。
“一般情况下,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要早一些,所以女孩会先进入身高猛增的阶段,可能出现高于同龄男孩的情况。”杨雪强调,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,从孩子出生后到停止生长之前,每个阶段、每一天的生长都有意义,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身高发育的“黄金期”,等到青春期的时候再让孩子追身高,而是每个阶段都要注意。
如何判断孩子的身高是否矮小?
“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和同性别、同年龄的孩子比较,如果比这些孩子平均矮5厘米以上,就应引起重视,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。”杨雪介绍,医学上对矮小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: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下,同种族、同性别和同年龄的儿童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低于第3百分位(即同等条件下,100个孩子中前三个身材矮小的孩子)可定义为矮小症。
“家长应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速度,每3个月测量1次身高,将孩子的身高测量值描记在生长曲线图上,再将连续多个身高测量值的描绘点连线,就可以看出孩子的身高生长趋势了。如果发现孩子身高增长异常,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做专业评估。”任锦霞介绍,生长曲线图由大量有代表性的健康儿童体格调查测量的数据绘制成,它可以将孩子的身高与相同年龄、相同性别的健康儿童进行比较,一目了然地呈现孩子不同阶段的身高及在人群中的位置、不同阶段的生长速度和长期的生长趋势。
杨雪介绍,对于怀疑生长落后的儿童,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病史,进行相应的临床观察和体格测量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,包括骨龄检测、头颅和垂体核磁检查、生长激素激发试验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-1检测、脏器功能检查等,明确病因。根据生长落后程度和具体病因,确定个体化的随访或治疗干预方案。
树立科学“身高观”,揠苗助长不可取
近年来,人们有个越来越显著的感受——新生代中国年轻人的个子似乎越来越高了,公开的数据也佐证了人们的这种感觉。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)》显示,近年来,我国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,18—44岁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.7厘米和158厘米,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.2厘米和0.8厘米;6—17岁的男孩和女孩平均身高分别增加了1.6厘米和1厘米。《柳叶刀》一项覆盖全球的调查也显示,在1985—2019这35年间,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长将近9厘米,全世界增幅第一;中国女性的身高增幅排第三,净身高排名东亚第一。
随着年轻一代平均身高的上升,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期望值不断增加,有的甚至陷入“身高焦虑”。杨雪发现,这些家长除了通过饮食、睡眠、运动等传统方式帮助孩子增高外,还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注射生长激素上。
“生长激素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,对于正常偏矮的孩子,不建议注射生长激素。因为它是有副作用的,建议还是从调整饮食、睡眠和运动等方面入手。”杨雪说,自今年5月北京朝阳医院本部开设儿童矮小门诊以来,接诊患者百余人次,为满足公众较强的就诊需求,近期医院在常营院区也设立了矮小门诊,“我们发现一些孩子由于挑食、运动时间和睡眠时间过少等,导致生长发育迟缓。对年龄小的孩子,我们会和他们的家长聊,给他们一些养育方面的建议;对那些年龄大一点、已经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,除了给家长建议,我们还要和孩子聊,让他们明白身高是自己的事儿,告诉他们哪些方面需要改善,孩子一般都能听进去,也能做得到。”
“当然,孩子生长速度过快,也要引起重视,及时进行相关检查。”杨雪提醒,如果孩子近期身高增长快速、明显高于同龄儿童,有可能是过早发育,骨骺将提前闭合,会缩短骨骼的生长发育期,导致最终身高不理想,“有的家长认为自己身高较高,孩子就不会矮,不能这么想当然,还是要留心孩子的身高发育状况。”
“建议大家树立科学的‘身高观’,切勿揠苗助长。”在门诊中,杨雪发现真正被诊断出矮小症的患者并不多,与家长一起前来就诊的孩子中甚至不乏发育情况良好的,“通常是家长或孩子自己对身高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,看到别人家孩子1米8,也想让自家孩子长那么高。其实,大家的遗传靶身高情况不一样,和别人比较没有意义,也没必要追求越高越好。在孩子的骨骺没有闭合之前,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树立信心,相信孩子能长到或稍微超过遗传靶身高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孩子科学的支持,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这就够了。”
链接
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总则
1.动则有益、多动更好、适度量力、贵在坚持。
2.减少静态行为,每天保持身体活跃状态。
3.身体活动达到推荐量。
4.安全地进行身体活动。
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
(一)2岁及以下儿童身体活动指南
1.每天与看护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式玩耍。
2.能独立行走的幼儿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(3小时)身体活动。
3.受限时间(被抱着、被束缚着)每次不超过1小时。
4.不建议看各种屏幕。
(二)3—5岁儿童身体活动指南
1.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身体活动,其中包括60分钟活力玩耍,鼓励多做户外活动。
2.每次静态行为不超过1小时。
3.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1小时。
(三)6—17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
1.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,且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。
2.每周至少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。
3.减少静态行为。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;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。(记者 王美华)